索 引 号 | 1150000011512917c/2022-16859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发布机构 | 自治区教育厅 | 文 号 | |
成文日期 | 2022-06-24 14:00 | 公文时效 |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20〕18号)等文件精神,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我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核心理念,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人生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
(二)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学会选择、发现优势、发展优势,指导学生更多地认识自我与社会,谋划学业与职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生活目标的人。
(三)科学性原则。要立足实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原理和学生发展指导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注重体验式学习、自主生涯探索和实践感悟,科学设计、有效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四)发展性原则。要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认识学生身心成长的阶段性,重视学生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为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
(五)实践性原则。坚持校本实践,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活动,并将其持续贯穿高中三年教育过程,鼓励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探索成长路径。
三、主要内容
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包含四大模块,分别是了解生涯规划及其意义、认识与发展自我、探索环境与社会和生涯管理与决策。
(一)了解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主要围绕如何提升学生自主成长的意识和自信、培养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引导学生寻找喜欢且适合自己的事情、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期待等内容,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什么是生涯规划,理解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初步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二)认识与发展自我
主要围绕学生的兴趣探索、能力(潜能)探索、性格探索、价值观探索等主题,正视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提高学习的内驱动力,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重视日常的学习积累,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情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探索环境与社会
主要围绕高等学校专业对应的分科选择、所需学习能力、对应职业岗位、发展趋势等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高等院校专业的基本信息和就业情况,了解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引导其明确选考意愿。指导学生认识职业与社会分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职业倾向。
(四)生涯管理与决策
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如何设定与执行学生生涯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制定志愿决策方案、撰写生涯规划书等内容。要传授学生学习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身体管理、思维方式管理的方法,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四、实施途径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涉及多方面内容,不仅针对职业规划,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身心健康、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源于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实际需求,其主要学习途径是实践与体验。
(一)课程开设。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生涯规划教育校本课程,高三年级开设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具体课时由学校在校本课程总课时中统筹安排,也可以与学校各类活动相结合进行。校本课程要以学生参与活动和情境体验等教学方式为主,采取心理训练、情景模拟、案例研讨、问题辨析、生涯访谈等多种形式。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实践性,避免单纯知识讲授,着重解决学生生涯规划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学科渗透。强化教师学科渗透意识,围绕学科与专业、职业的关系寻找渗透点,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等方式将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核心素养的落实与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以学科教学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三)活动体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自我,了解职业,认知大学专业。围绕生涯规划教育主题,利用班主任课、班团会、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成人礼、心理健康周、模拟招聘会等多种途径开展体验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岗位实习、实践探究、社区服务、生涯访谈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并体验不同专业和职业特点,为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提供参考。
(四)专业辅导。学校应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门队伍通过专业测评、团体辅导、小组互助、个别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指导活动,对在生涯规划方面出现困扰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提供深入细致、针对性强的指导建议。在高校专业信息收集、社会职业分布状况、学生学科优势分析等方面搭建平台,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信息支撑。
(五)成长档案。各盟市要指导并监督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可持续的学生生涯成长记录,体现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中,并将学生生涯规划内容纳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个人档案统一管理,成为日后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依据。
(六)家校共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要强化家长对子女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责任。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等;引导家长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开发家长、亲友等社会资源,聘请家长作为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校外导师,基于自身的职业经历和经验感悟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家校联动,发挥生涯教育的家校合力。
五、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自治区教育厅负责全区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盟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专业指导,负责创设条件开发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在盟市级教研部门设立专职教研员,定期检查指导本盟市普通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开展考核评估,组织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提高生涯规划教育质量。学校要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成立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好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开设、管理和实施工作,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
(二)完善制度保障。
自治区教育厅成立全区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专家组,组织优秀专家开发生涯规划相关资源,组织相关课题研究和成果评选,培植全区优秀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盟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 作的统筹规划,建立管理、指导和监督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把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聘等的重要内容,形成长期管理与指导、定期评价与改进的长效机制,促进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用于课程研发、活动组织、教师培训、资源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打造专业化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队伍,以班主任为主体,以专职生涯规划教师或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学科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生涯规划教育导师团队;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训。强化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丰富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四)统筹社会资源。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氛围,协调各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为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提供典型案例和有关资讯,丰富教育设施和活动资源,形成做好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索 引 号 | 1150000011512917c/2022-16859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发布机构 | 自治区教育厅 |
文 号 | |
成文日期 | 2022-06-24 14:00 |
公文时效 |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20〕18号)等文件精神,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我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核心理念,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人生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
(二)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学会选择、发现优势、发展优势,指导学生更多地认识自我与社会,谋划学业与职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生活目标的人。
(三)科学性原则。要立足实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原理和学生发展指导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注重体验式学习、自主生涯探索和实践感悟,科学设计、有效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四)发展性原则。要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认识学生身心成长的阶段性,重视学生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为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
(五)实践性原则。坚持校本实践,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活动,并将其持续贯穿高中三年教育过程,鼓励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探索成长路径。
三、主要内容
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包含四大模块,分别是了解生涯规划及其意义、认识与发展自我、探索环境与社会和生涯管理与决策。
(一)了解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主要围绕如何提升学生自主成长的意识和自信、培养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引导学生寻找喜欢且适合自己的事情、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期待等内容,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什么是生涯规划,理解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初步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二)认识与发展自我
主要围绕学生的兴趣探索、能力(潜能)探索、性格探索、价值观探索等主题,正视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提高学习的内驱动力,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重视日常的学习积累,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情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探索环境与社会
主要围绕高等学校专业对应的分科选择、所需学习能力、对应职业岗位、发展趋势等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高等院校专业的基本信息和就业情况,了解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引导其明确选考意愿。指导学生认识职业与社会分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职业倾向。
(四)生涯管理与决策
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如何设定与执行学生生涯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制定志愿决策方案、撰写生涯规划书等内容。要传授学生学习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身体管理、思维方式管理的方法,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四、实施途径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涉及多方面内容,不仅针对职业规划,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身心健康、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源于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实际需求,其主要学习途径是实践与体验。
(一)课程开设。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生涯规划教育校本课程,高三年级开设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具体课时由学校在校本课程总课时中统筹安排,也可以与学校各类活动相结合进行。校本课程要以学生参与活动和情境体验等教学方式为主,采取心理训练、情景模拟、案例研讨、问题辨析、生涯访谈等多种形式。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实践性,避免单纯知识讲授,着重解决学生生涯规划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学科渗透。强化教师学科渗透意识,围绕学科与专业、职业的关系寻找渗透点,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等方式将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核心素养的落实与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以学科教学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三)活动体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自我,了解职业,认知大学专业。围绕生涯规划教育主题,利用班主任课、班团会、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成人礼、心理健康周、模拟招聘会等多种途径开展体验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岗位实习、实践探究、社区服务、生涯访谈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并体验不同专业和职业特点,为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提供参考。
(四)专业辅导。学校应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门队伍通过专业测评、团体辅导、小组互助、个别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指导活动,对在生涯规划方面出现困扰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提供深入细致、针对性强的指导建议。在高校专业信息收集、社会职业分布状况、学生学科优势分析等方面搭建平台,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信息支撑。
(五)成长档案。各盟市要指导并监督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可持续的学生生涯成长记录,体现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中,并将学生生涯规划内容纳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个人档案统一管理,成为日后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依据。
(六)家校共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要强化家长对子女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责任。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等;引导家长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开发家长、亲友等社会资源,聘请家长作为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校外导师,基于自身的职业经历和经验感悟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家校联动,发挥生涯教育的家校合力。
五、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自治区教育厅负责全区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盟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专业指导,负责创设条件开发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在盟市级教研部门设立专职教研员,定期检查指导本盟市普通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开展考核评估,组织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提高生涯规划教育质量。学校要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成立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好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开设、管理和实施工作,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
(二)完善制度保障。
自治区教育厅成立全区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专家组,组织优秀专家开发生涯规划相关资源,组织相关课题研究和成果评选,培植全区优秀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盟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 作的统筹规划,建立管理、指导和监督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把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聘等的重要内容,形成长期管理与指导、定期评价与改进的长效机制,促进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用于课程研发、活动组织、教师培训、资源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打造专业化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队伍,以班主任为主体,以专职生涯规划教师或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学科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生涯规划教育导师团队;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训。强化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丰富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四)统筹社会资源。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氛围,协调各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为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提供典型案例和有关资讯,丰富教育设施和活动资源,形成做好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良好环境。